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采訪時表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水稻育種事業首先靠的就是優良的種苗,正因為這樣,我們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受訪者供圖
打牢種質資源基礎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會議強調,要打牢種質資源基礎,做好資源普查收集、鑒定評價工作,切實保護好、利用好。謝華安舉例稱,不論是以前的農家品種、野生品種還是現在廣泛種植的水稻、小麥這類糧食作物,我們都要保存下來,而且要保存到我們自己的種質資源庫中。
會議指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糧食安全這根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繃得更緊。謝華安進一步解釋道,優異的種質資源是種質創新的基礎,只有保存好這些種質資源,我們才能進一步地去發掘有利的基因,培育出具有 “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應性”的優良水稻品種。
有了優良的種質資源庫,如何提升水稻育種水平呢?謝華安表示,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將原來單打獨斗的科研模式向多學科、多單位協同創新轉變,發揮多方的優勢和力量,不斷地提高種業自主創新能力。
扎實推進南繁硅谷等創新基地建設
糧食安全的基礎在種業。“十四五”開局,我國種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無一不在強調種業的重要性。種業的短板弱項如何盡快補齊?本次會議再提南繁硅谷。
會議指出,要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扎實推進南繁硅谷等創新基地建設。
“強觀察”欄目梳理發現,2015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出臺,劃定26.8萬畝科研育種保護區。2021年5月19日,中國農科院南繁育種研究中心在三亞崖州灣揭牌成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和全球種業創新前沿,著力打造南繁硅谷。
如何建設好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謝華安表示,農作物“南繁”,就是利用南方溫暖的氣候條件,把在北方夏季種植的農作物育種材料,冬季移至南方再種植一代或兩代。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海南具有優越的農業氣候資源條件,因此要發揮好海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發展綠色農業,助力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此外,我們一定要占領良種理論攻關的前沿,深入實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推進產學研合作一體化,發揮好種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耕地則是糧食生產的根基。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土地資源并不豐富,特點是“一多三少”: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少。
“為保障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嚴防死守。”謝華安強調,沒有土地,糧食保障無從談起。首先,我們要守住耕地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的管制;其次要謹防工業對農田的污染和損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展生態農業,打造綠色高效品牌農業。沒有干凈的土地,就生產不出綠色的產品。
此外,謝華安建議,水利設施、農業機械化,栽培技術措施、綠色環控措施,這些都要跟上去。同時,要將更多農戶融入到農業產業鏈中,讓農民能夠受益于好的品種,享受到增值收益。
為努力守護農業的中國“芯”,謝華安院士對種業科研人員提出希望:不僅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雄心壯志,更要有在科研上永攀高峰的創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