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鹽堿地開發,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東營鹽堿地分布是靠海比較近的河口、墾利、利津三個縣區,整體鹽的含量比較高。
九曲黃河,從山東墾利浩蕩入海。現位于墾利區德州路鄉村振興萬畝片區核心區的“田之源”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內,草莓西紅柿已經進入坐果期,一串串果實掛滿枝頭,“五一”前就可以上市。

“田之源”項目大棚內草莓西紅柿掛果累累
究竟是如何讓鹽堿地變成高產田的呢?
“田之源”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項目占地1000畝,總投資1.5億元,建設高標準果蔬大棚96個,運用現代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能實現全流程可追溯,是東營市單體規模最大的設施農業項目。
該項目所在片區土地原為從勝利油田收回的撂荒地,鹽堿化程度高,開發利用難度大,此技術讓鹽堿地煥發了新生機。項目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過無土沙培和生物菌利用,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在實現對鹽堿地充分開發利用的同時,可以節約大量農業用水,實現作物種植低成本、高產出、綠循環。

“田之源”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項目大棚林立
目前,“田之源”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項目建立了“集體土地入股+產業工人+產業聯合體”的與農利益聯結機制,吸引周邊東麻王等9個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參與運營,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方式,預計可帶動9個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00萬元。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帶動5000余名群眾受益,解決200余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據墾利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周美燕介紹,墾利街道鹽堿地改良項目,2021年5月起實施,總投資7000萬元,涉及2萬畝,分兩期主體實施,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000萬元,已完成投資925萬元。目前已實現土地改良3000畝,土壤含鹽量從16‰下降到3‰,明年即可達到綠色標準的噸糧田建設。2021年10月水稻畝產1200斤以上。目前已大面積播種小麥,下一步,加快推進二期項目建設,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引擎”,成為現代化農業綜合示范區的樣板,使項目區內廣大群眾普遍增加穩定的土地承包收入,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為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2000萬公斤。
鹽堿地的治理和開發利用是保障耕地紅線、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固碳減排的重要途徑。今年,墾利區將進一步發揮沿黃濱海優勢,突出沿黃、沿海、鹽堿地優勢特色。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建設高標準農田2.1萬畝,確保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分別穩定在84萬畝、30萬噸。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行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行政村達到70%以上,新增新型經營主體12家以上。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沿黃、沿海、鹽堿地生態農業產業帶全面起勢。
(杜燕、劉虎城 圖片由墾利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