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園區高標準連片農田
新區秦川園區旱砂西瓜喜獲豐收
新區玫瑰科技大棚
大片高標準農田生機勃勃,玉米、向日葵及蔬菜等農作物長勢喜人,田園風光與自然景觀相映成景,實景描繪著生態環境大改善、現代農業大發展的美麗圖景。近年來,蘭州新區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鄉村振興的主抓手,堅持以機制創新引領效率之變、以模式創新引領效能之變、以導向創新引領效益之變,建設高標準農田22萬畝,有力支撐土地耕種率提高50%以上、土地畝產值提高30%以上、撂荒地整治“清零見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近10%,在打造“隴中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展現了新區擔當、走出了一條高標準農田建設助推農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1 .昔日荒山荒坡重煥生機
位于黃河上游、地處甘肅中部黃土高原低丘緩坡區域腹地的新區,地表植被覆蓋稀少,土質疏松、濕陷性強、保水能力差,種莊稼全憑靠天吃飯,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農民寧愿背井離鄉出去打工,都不愿意在這里種地為生。
景中高速西出口的鄧家溝曾經就是這樣的一番光景:原本8700畝的土地,低丘峁梁等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就有7400余畝,占到近九成,剩下的還都是碎片化的山旱地,機器進不來,百姓不愿種,長期以來棄耕現象嚴重。為改善劣質耕地,擴大耕地后備資源,新區于2021年11月啟動陳家井鄧家溝生態修復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并在2022年5月建成,通過有效改造,新增耕地70%。
同時,新區通過合并田塊、平整土地、高效節水、暢通路網、測土配方、土壤改良等一體治理,將“小田、良田”打造成田塊整齊、規模連片、耕作條件良好、宜機化作業的“大田、良田”,將“旱地、漫灌地”建設成以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設施為主的“旱澇保收田”,新增耕種面積達到10%以上,耕地質量提高1個等別,農田灌溉水量由2012年的400立方米/畝左右降至目前的200立方米/畝左右、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1,土地單產提升25%,糧食產量增長16%,連續多年超額完成糧食生產任務。
2.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亂變順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質量,新區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機制,確保項目建一塊成一塊,守牢工程質量生命線。同時,以土地平整和高效農業設施為抓手,對耕地坡度25度以下、相對集中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區域進行規模化開發和破碎化整治。
“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和土地平整項目,實現土地的‘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亂變順’,全面夯實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基礎,有效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糧食產能和綜合效益實現大幅提升,平整土地農業機械化覆蓋率達100%,每畝農業生產成本平均降低10%—15%。”秦川園區農林水務局局長高文全介紹道,截至目前,園區共平整土地8.35萬余畝。
隨著農業條件的不斷改善,廣闊的高標準農田成為農民的新“戰場”。炮臺村農業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設備安裝車間內,各種設備組件排列整齊,工人們對即將出廠的農機具進行最后檢查。
“以往的農業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需求,面對新形勢,我們及時調整村集體產業發展結構,在原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農業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通過提供農業機械設備制造、銷售、租賃等服務,為炮臺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注入新動能。”炮臺村黨支部書記于福文說。
結合園區亞高原氣候特點,科學編制鄉村振興五年規劃,系統布局糧食安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和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確定建設重點,實施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采取“集中力量、重點投入、綜合施策、連片開發”治理方式,大力推動基礎設施配套、技術推廣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等要素集成,全面提高項目建設質量和綜合效益,著力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3 .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我們村周邊的耕地本身就少、地又零散,去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田也連成了片,農機直接開到地里,種糧省力又方便。”談起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川鎮五聯村黨支部書記王鈺存說,基礎設施改善后,不少種植大戶主動找上門來租地種糧。
五聯村是秦川園區近年來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穩糧增收的一個縮影。今年,秦川園區還將完成實施上川鎮2.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等綜合治理,小田變大田、渠相通、路相連,推動農業連片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在秦川鎮新昌村高原夏菜種植基地,甘藍、芹菜、荷蘭豆等蔬菜長勢喜人,陸續進入成熟期。菜籃子種植養殖聯合社負責人李永峰正帶領菜農們忙著采摘、打包、裝車……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新昌村種植高原夏菜2400余畝,預計蔬菜產量8100余噸,產值可達1200萬元。”李永峰說。
近年來,在村黨支部和合作社的帶動下,新昌村把發展特色蔬菜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在原有良好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平整和改良土地2200多畝,持續擴大高原夏菜種植規模,“高原夏菜生產基地”品牌不斷彰顯,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帶村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截至目前,新昌村從事高原夏菜產業的農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0%,并輻射帶動周邊西昌村、炮臺村等6個村300多戶村民發展蔬菜產業,帶動面積超過8000畝。
據高文全介紹,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園區牽頭,國有企業統一流轉土地、統一規劃代建、統一運營維護的模式,“建、種、管”全過程參與,有效解決了“地由誰種、項目誰建、建后誰管”等問題,讓園區的土地資源實實在在變成可以流動的資產。通過項目建設市場化運作,將發揮國有公司在技術管理、人員力量、項目融資等方面的優勢。同時,通過積極引入農業種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引領+農戶參與”模式,平整、改良土地,切實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效率。截至目前,園區國有企業流轉土地13萬畝,合作社平整、改良土地1.42萬畝,種植洋蔥、玉米、禾尚頭、向日葵等農作物,園區農業產業發展規模化日益明顯。
4.復合種養 提升產業價值
禾尚頭小麥是生長在旱沙地里的一種傳統有機小麥,在高海拔干旱地區廣泛種植,具有耐旱、抗澇、無污染等特點,因其蛋白質營養成分高、口感好一直深受周邊群眾及市場歡迎。
“我們依托上川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禾尚頭小麥產業,積極打造禾尚頭品牌,加強線上線下禾尚頭農特產品推廣,持續擴大品牌效應,增強園區農業產品知名度。”秦川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偉東介紹道,園區聚焦糧食增產豐收目標,嚴守耕地“非農化”底線,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開辟荒蕪旱沙地7000多畝種植禾尚頭小麥,在去年1.4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到2.1萬畝。
據了解,近年來,秦川園區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提升品牌結合起來,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農業開發綜合優勢,積極推行“飼草—小麥—向日葵—高原夏菜”高效復合種養模式,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油菜、禾尚頭小麥、向日葵、洋蔥等優質產業基地,品種優良、規模適度的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已建成小麥示范基地5.4萬畝、高原夏菜基地1萬畝、飼草類種植基地4萬畝、向日葵基地2萬畝。同時在做深做細特色農業“延鏈”上做文章,積極引進和培育秦川園區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完善產業基地配套設施,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建設智能分揀線、冷貯保鮮、烘干晾曬等產地加工設施,推動農產品就地就近加工轉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以“高標準農田+”模式為基礎,新區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農機服務+農資供銷+合作社托管+訂單收購”模式,實現傳統農業1.0轉變為現代農業4.0模式,同步帶動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目前,蘭州新區已建成小麥、玉米、蔬菜等“六大規模化種植基地”20萬畝,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培育形成1億枝鮮切花、百萬頭生豬養殖和屠宰、2萬頭奶牛養殖、200萬噸糧油加工及50萬噸糧油儲備、百萬噸飼料、萬噸有機蔬菜等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近三年,一產增加值分別增長20.2%、21.9%、21.6%,增速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