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塊石階靜靜向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延展,臺階上清晰刻錄著費孝通先生1936-2002年間26次訪問開弦弓村的信息。以這方煙雨江南地為觀測點,他寫下了著名的《江村經濟》,用這樣一個中國農村的典型代表,率先描繪了處于萌芽狀態的鄉村工業,極富前瞻性地研究了關系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晃近百年,“江村”作為開弦弓村的學名已成為國際社會學的中國標識。如今,剛剛躋身中國特大城市的蘇州,一頭是擁有全國經濟最強“地級市”閃亮名片的明星城市,一頭是粉墻黛瓦與小橋流水相映成景的和美鄉村,這個美美與共的“錦繡江南魚米鄉”正在成為全世界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窗口。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7月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江蘇省委要求蘇州永葆“探路者”姿態,不斷實現新的超越,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當好排頭兵。
彼時,費孝通希冀通過這里認識中國、改造中國;而今,面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考題,以蘇州為代表的特大城市在相對較小的三農空間中,究竟該從何破題、以何解題、如何答題,進而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做表率、立標桿?帶著新的題目,記者深入姑蘇水鄉探尋答案。
各美其美
——對于特大城市、經濟強市而言,其鄉村形態必然有其獨特性,探索全面振興道路理應別開生面。首要任務就是要從價值取向上重新定位城鄉關系,終結城市中心主義,改變鄉村犧牲者、從屬者的位勢,蘇州致力于從頂層設計上促進城鄉以各自特質在機會均等基礎上更好蛻變,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城鄉各美其美
很長時間以來,最強“地級市”、現代化都市、繁華工商業是蘇州最主要的城市標簽,曾經“蘇湖熟,天下足”的魚米之鄉面目卻日漸模糊,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背景板。實際上,在蘇州執政者眼中,這塊背景板既是穩定器更是新引擎。
2022年,蘇州GDP總量為23958.3億元,位居全國第6,城鎮化率達81.93%。即便如此,蘇州仍有近1/5人口生活在農村,全市糧食播種面積超190萬畝,自給率僅在25%左右,仍有大量建設用地散布在農村。
“城與鄉不能截然分開,城與鄉既同等重要更可以互利共生。對于蘇州來說,鄉村始終是發展的重要一極,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域,也是城市永續發展的穩固后方,更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蘇州市委副書記黃愛軍表示,蘇州有著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龐大、工商金融資本活躍、企業運營管理先進、創新要素密集等“四大優勢”,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既可以助力蘇州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可以為全省乃至全國貢獻三農發展樣板力量。
得天獨厚的鄉村振興肌理,費孝通“志在富民”理念的長期浸染,為蘇州鄉村振興打下了扎實基礎。2020年5月,蘇州市在全國率先制定推出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體系——《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2020-2022年)(試行)》。
從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城鄉融合4個領域,再到制定3級指標,區分市、縣、鎮3個行政層級,蘇州推出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總體形成“四三三架構”。即使是姑蘇區、工業園區等非涉農區,也被納入相關考核統籌部署推進,以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效力效能。
有了考核指揮棒的牽引,蘇州三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農業強”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糧食生產總體穩中向好,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美麗生態牧場“三高一美”建設全面覆蓋,精品農業比重高,智慧農業等全國農村改革試點深入推進;
“農民富”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全市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到105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3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2∶1,是發達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
“農村美”的動人圖景進一步展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江蘇省率先實現市域任務銷號,太倉市、昆山市獲國務院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地區表彰激勵,蘇州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數量和質量省內領先……
曾受制于生態和土地兩條紅線的吳中區靈湖村,咖啡下鄉、酒店入村,與遠處的農田、森林相映成趣,一個“森系”村莊華麗變身;來到蘇州高新區的太湖科學營,既能露宿湖畔觀湖景,還能在蘇繡制作中體驗千年姑蘇城的藝術傳承;常熟市李袁村通過舊村改造打造智造產業園,為解決村民就業和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持續保障……蘇州的廣袤鄉村,處處景美人和、欣欣向榮。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蘇州卻有革故鼎新、自我加壓的決心和勇氣。先是在2021年末,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改版升級了“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繼而在2022年末,按照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迅即出臺《高水平建設農業強市行動方案》,目標鎖定為加快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高水平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蘇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寧春生表示,蘇州地處“東部的東部”,必須擔當起“率先的率先”,奮力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和實踐,在農業強市建設上更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農業強國、農業強省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成人之美
——通過城鄉融合實現互利共贏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以城鄉兩端雙重資源的集合集成,改變過去被動的“輸入性”單一發展模式,形成主動的“內生性”鄉村建設力量。通過城鄉資源平等自由的交換、城鄉產業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城鄉形態差異化的互利共存,蘇州城鄉正在融合發展中相互成人之美
從世界普遍規律看,鄉村和城市只是空間地域上的差別,并不決定其現代化水平。從國內情況看,部分地區農業發展之所以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呈負相關,主要是因為在城鄉資源自由交換、城鄉產業聯動發展、城鄉形態互利共存等方面存在短板。對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蘇州而言,如何利用好經濟強市、工業大市的基礎優勢,推動城鄉融合實現互利共贏是首要思考的問題。
“處于新階段、堅持新理念下的鄉村振興必然是開放的,必須有城鄉兩端雙重資源的集合和集成。”蘇州市委農辦副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陸增根表示,蘇南地區經濟發達,重在依托超大市場需求和科技賦能,發展都市農業、智慧農業,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作為實際服務人口逾1600萬、日消耗食品超過1.5萬噸的大都市,蘇州對農產品的需求量超大,對品質的要求超高。如何確保優質農產品的巨量供應,是蘇州必須解答的一道難題。
為此,蘇州不斷向上游擴建供蘇農產品基地,在鹽城大豐等地共建集“產儲銷”和精深加工于一體的糧食合作項目。“蘇糧豐儲”等異地糧食儲備項目的落地,使蘇州的糧食儲備能力與城市能級和人口規模相匹配,實現了即便面臨極端情況,也能相當程度上確保穩定供給的目標。
保供問題解決好之后,主銷區之于農業的劣優勢發生轉換——由考驗供給轉為引領升級,以需求側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鹽城、宿遷等兄弟城市而言,蘇州用一張超級體量的餐桌,帶動其種養生產為之“升華”,不斷賦予其市場、運營、管理等現代產業要素。
龐大的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近年來,可口可樂、星巴克、和路雪等頭部食品企業落戶蘇州,味知香、佳禾食品、太湖雪、歐福蛋業等農業龍頭企業相繼上市,全市已培育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153家、總產值788.9億元。
城市和鄉村空間相鄰、文化相通、利益相接,作為一個區域內的兩塊功能拼圖,既有所區別,又互相影響,二者能否協調發展,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
秋風徐徐,稻穗盈盈。2200多畝即將完全成熟的水稻,為太倉市東林村披上一片金黃。乘坐小火車穿行稻浪間,江南秋景讓人賞心悅目。很難想象,這樣一個純農業村,村集體可支配收入能達到3000萬元。
水稻秸稈發酵成飼料,飼料喂羊,羊糞處理成生物肥料回田……東林村6年來傾心打造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四個一”農牧循環產業鏈,已建成以生態循環農業為核心,以田園旅游、培訓教育等產業為延伸的農耕研學基地。合作社分紅、房產租賃、實物分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萬元……一條厚積薄發的村級收入曲線,擘畫出東林的強村之路。
當我們跳出鄉村看鄉村,就會發現蘇州鄉村已改變了過去被動“輸入性”的發展模式,切切實實形成了主動“內生性”的建設力量。
“買只牛兒學種田,結間茅屋向林泉。”當《警世通言》中的美好期盼在江南小村化作現實,詩意中的田園便有了生動的注解。位于相城區的馮夢龍村,依托底蘊豐厚的歷史資源,探索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五月櫻桃、六月草莓、七月葡萄、八月梨,月月有果;向日葵、清蓮、馬鞭草、粉黛亂子草,季季有花。在馮夢龍紀念館中看馮氏戲劇,在農耕文化園體驗農趣,在山歌酒館聽吳語山歌,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馮夢龍村體驗鄉村閑適之旅。
“鄉村空間是城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穩固后方。”蘇州高新區城鄉發展局局長陳曉梅表示,土菜進城、咖啡下鄉的背后,是蘇州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成人之美,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美好愿景和前進方向。
美美與共
——共同富裕是高水平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的,蘇州將促進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密切聯系起來,統籌部署、協同推進,進一步增強區域聯動,解決好發展洼地、消極空間,激發乘數效應、化學反應,提高推動共同富裕的效力效能,讓所有鄉村、全體農民實現美美與共
蘇州的鄉村建設水平相較其他地區無疑是領先的,但其村域之間、鎮鄉之間仍然存在發展水平上的參差不齊。如何能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系統破解建設發展均衡性不足、統籌聯動能力較弱等深層次問題?換言之,不平衡是普遍的,如何能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在“點上開花”的基礎上實現“盆景”變“風景”,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組團式開展鄉村建設,就是蘇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舉措。
強弱結合聯村共建——
“林深村落多依水”,曾經的吳中區靈湖村為了保護太湖生態,沿湖200米范圍內全部實施了“退耕、退漁、退居”,陷入發展的泥淖。如今,靈湖村將木屋、木平臺、木棧道、綠化景觀等融入周邊生態森林,與鄰近兩個薄弱村抱團成立聯合公司,收購工業廠房、承接物業管理,開發出休閑森林康養、農耕文化體驗、江南水鄉民宿等多個富民項目,“眾村模式”讓太湖邊生態環境敏感的農村破除了發展魔咒。
“看這鉗子多有勁兒!到了喂食的時間,螃蟹就會自己露頭。”昆山市巴城鎮九百畝合作社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基地,一場場直播正在短視頻平臺不斷開啟。作為“中國陽澄湖大閘蟹之鄉”,巴城鎮通過強村帶弱村、村與村“聯姻”等模式,充分發揮園區聯農帶農功能,實現產業賦能“百村共興”,探索“聯村共建”發展路子,有效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鎮域整合共富共享——
如果說巴城鎮是“以蟹之名”實現“村村抱團”的代表,那么張家港大新鎮則打造了跨域整合鎮域片區發展資源的樣板。圍繞拓寬村級經濟發展路徑,探索“共富共享”新路子,大新鎮著力打破地域、領域、條塊限制,強化要素集聚,打造“張家港新聯智造谷”、稻花鄉俚稻米文化園,推動村級經濟聯合體發展壯大,“美麗鄉村連片發展”的大新樣板崢嶸初現。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常熟市依托“沙家浜”超級IP,以現代漁業產業和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以“蘆蕩火種、古鎮文韻、水韻李市、匠心蔣巷”為主題的4個鄉村發展組團,串點連線成片,打造常熟“虞文化”與“漁產業”協同發展的綜合展示區,成為蘇州市鄉村振興片區化建設工作的標桿。
跨區聯動協同發展——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做好河湖文章,是蘇州推進鄉村振興片區化建設的關鍵。澄湖地區是蘇州“四角山水”生態格局的重要一環,位于吳中區、吳江區、昆山市三大區域交界處,涉及58個行政村、406個自然村。目前,蘇州立足澄湖地區深厚的生態基底,正在全力將澄湖地區打造為生態價值轉換先行區、農文旅聯動發展示范區、市域一體化協同發展試驗區。
根據三地不同資源條件,太倉-昆山-常熟協同區生態循環農業暨農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秉持破界、串點、連線、成片的思路,通過河道、鄉村旅游公路、風景路、慢行步道等,串聯循環農業基地、特色田園鄉村、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等特色資源點,形成融自然、田園、產業、文化于一體的空間連片區域。
從村到鎮,從鎮到區,協同聯動城鄉,融通催生百業,蘇州城鄉洼地迅速拉平,資源得以轉換,帶動全體農民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享受發展紅利,推動所有鄉村在振興浪潮中實現美美與共。
從鄉村振興片區化建設破題,特大城市蘇州市走出一條經濟強市建設農業強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按照“空間縫合、資源整合、發展聚合”的思路,連片、組團開展更高水平的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的美麗圖景次第展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愿景正在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