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近年來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探索建立了一套“農業龍頭企業總部經濟+市外基地”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深圳特色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深圳超3萬億GDP中盡管本地第一產業貢獻率非常低,但涉農的企業的貢獻卻不容忽視。深圳市先后培育了198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78家。2023年深圳農業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近2400億元。百果園、望家歡、諾普信、豐農控股、農泰金融、芭田股份、金新農、康達爾、農發貸等大多都把總部設在深圳,充分利用深圳在政策、科技、金融、人才、服務等多方面的綜合優越條件,在全國開展業務布局。
深圳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和布局也走在全國前列。深圳已建成7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基因組學研究國際領先,雜交水稻、馬鈴薯等育種水平居全國前茅。深圳市有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入選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分別瞄準現代生物育種、數字農業、現代生豬種業、優稀水果等4個重點領域。
另外,深圳還擁有華大集團、華為、騰訊、平安銀行、比亞迪等一批具備國際視野的產業巨頭公司,他們正在嘗試將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5G、人工智能、大模型、無人駕駛等新興科技產業與傳統農業進行深度融合。
2023年5月29日,深圳市發布《關于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明確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優化完善民生供應體系,有效服務和支撐引領廣東農業強省及國家農業強國建設,到2030年把“大農業、大食物”培育發展成為我市經濟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保障產業。
在政策加持的利好下,深圳農業企業必將會迎來“第二個春天”。深圳構建的農業-科技-金融良性循環生態,也必將為全國農業產業的升級提供強大的示范帶動作用,加速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新東介紹,金融業是深圳的重要支柱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居于全國前列,與北京、上海并列內地金融城市“第一梯隊”。2023年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接近4000億元,同比增長6.3%,占同期GDP比重達16.3%。過去三年,深圳金融業平均增長8.3%,排在第一位。金融科技專項規模位居全球第四。中央金融會議在優化金融服務方面,提出要重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圳市創新之城,通過多年的持續推進已經總結出一套成功的科技創新公式。未來深圳市地方金融業將會同各產業部門統籌運用好。
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黨組成員、深圳市委農辦專職副主任歐陽衛國介紹了深圳市農業科技金融“百縣行”的實踐探索和豐碩成果。深圳市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其獨特的比較優勢: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強、農業企業影響力大、金融業注重服務實體經濟、鏈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巨大市場等。立足解決深圳企業發展和對口地區鄉村振興雙重難題,嘗試構建城鄉縣域現代農業生態伙伴關系,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2023年4月,深圳市委農辦牽頭,正式啟動農業科技金融“百縣行”。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中國農學會作為指導單位,300余家企業、協會、科研院所簽署《“百縣行”共同行動倡議書》。
“百縣行”的關鍵點在于以企業為主體,支持深圳種業、農藝、農機、農信、農服、農產品供應鏈和農業金融保險等領域優勢企業“組團式”聚能,到對口地區“走出去”合作,聚焦和發揮對口地區農業發展空間大和深圳農業領域科技、金融、裝備等方面的互補優勢,開展雙向合作,探索建立多元主體、多方聯動、共同推進的長效機制,促進鄉村振興新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升級。緊扣促進深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效,找準“百縣行”切入點,依托對口地區廣闊空間,計劃用3年時間,積極促進深圳生物育種、智能農機、數字農服、生態循環等農業科技成果在對口地區的轉化應用和先行示范,持續擦亮“百縣行”品牌,助力對口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