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里,苑華正忙個不停。“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最煩惱的就是病蟲害。”苑華是一位蔬菜種植的老把式,但面對病蟲害問題,還是難以全部準確地辨別施策。從診斷患病原因到正確選擇藥物,施用農藥后隔多久采收才安全,作物會不會產生抗藥性,怎樣才能少打藥又能控制住病蟲害……這些瑣碎又很專業的問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有時都難答全。
如今,苑華的手機上,有了一位24小時在線的“超級專家”——北京蔬菜智慧植保系統,一拍照一查詢,答案就有了。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農業服務模式的巨大轉變。
“這位‘超級專家’顛覆了傳統服務模式,能為全市蔬菜種植戶提供更精準、高效、科學、全面的技術服務。”市植物保護站站長張加勇介紹,過去專家在田間往往只能一個農戶一個農戶地答疑解惑,現在,智慧植保系統可以同時為成千上萬農戶提供服務;以前面對眾多作物和病蟲害,防控指導意見很難做到精準細致,現在,智慧植保系統能夠根據農戶具體需求,為他們提供精準指導;以前需要人工整理、發送防控指導意見,現在智慧植保系統能夠根據天氣、季節等因素,自動為農戶推送相關防控建議,不僅提高了技術服務的時效性,更確保了農戶能夠及時得到最新、最準確的指導。
智慧植保服務系統還具有技術與經驗傳承功能。張加勇介紹,通過AI技術,老專家們的病蟲害識別診斷經驗轉化為可持續傳承的數據模型,專家關于農戶求助問題的解答會被自動記錄,形成不斷豐富的問題解答數據庫。
這不僅為后來者提供寶貴參考,也成為技術人員學習和提升的重要資源。“這種知識傳承和創新的結合,正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所在。”張加勇說。
目前,北京蔬菜智慧植保系統的服務內容共包含25大項(類),涵蓋作物種類38種、病蟲害395種,能為全市所有菜田、數十萬蔬菜種植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手機拍照智能識別病蟲害,到作物易發病蟲害自動提醒、異常天氣防控指導、周邊發生病蟲害,再到農藥抗藥性查詢、器械查詢、病蟲害發生動態、當前防控建議、惠農政策等,它都能精準高效提供幫助。
隨著數據、技術、經驗的不斷積累,北京蔬菜智慧植保系統的業務能力還將持續提升,為農業生產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服務。市植物保護站專家李云龍介紹,目前專家團隊正積極開展小型害蟲識別診斷裝置、軌道式和自走式病蟲害識別診斷裝置、智能孢子捕捉儀等設備的研發與優化完善工作,為未來的無人化監測預警與防控作業提供重要的技術與設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