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 共享聯盟·臺州 莊嘉瑜/文 李洲洋/攝
8月20日,臺州市農科院新品種篩選試驗基地,120個穴盤整齊排列,嫩綠的西藍花苗探出穴孔。農藝師高旭俯身觀察出苗情況,不時執筆記錄。
“今年培育了600多個西藍花新組合,這批西藍花苗是我們精心篩選的120個優良新組合。”高旭說,再過些日子,他們將播種剩下的西藍花新組合。
臨海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秋冬西藍花生產中心,也是重要的國際西藍花生產基地。1989年,浙江富海食品有限公司聯合浙江銀河食品有限公司,在上盤鎮勞動村試種西藍花。當地冬季平均氣溫6℃、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為西藍花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自此,臨海西藍花產業正式拉開序幕。

歷經37年發展,臨海形成西藍花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產銷體系,成為全國西藍花標準化示范縣,上盤鎮、桃渚鎮、杜橋鎮均獲評國家級出口西藍花質量安全示范區。
“2016年,臨海西藍花全產業鏈獲評浙江省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目前,臨海西藍花種植面積穩定在7萬余畝,年產量9萬余噸,產值約3.5億元。”臨海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應瀟瀟說。
自主研發打破壟斷
最近,杜橋鎮新湖村村民尤叔考天天往大棚里鉆,照看“臺綠95”西藍花幼苗。
“‘臺綠95’具備抗寒耐熱、生長勢強和抗病性強等特點,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今年,這個種子備受歡迎,卻數量有限。我運氣不錯,原價買到60包,夠種30畝地了。”尤叔考說。

優質西藍花種子緊俏并不是新鮮事。2004年8月,尤叔考剛開始種植西藍花,就面臨進口種子壟斷市場、優質種子“一包難求”的局面。
“2004年,日本‘綠雄90’種子剛引入國內。”尤叔考說,試種一年后,大家都認可這個品種。到2005年,“綠雄90”種子就成了搶手貨,經銷商趁機哄抬價格,每包種子從85元暴漲到180元。
舍不得花冤枉錢買高價種子,尤叔考只好將就購買普通進口種子。這一湊合就是七年,直到2011年出現轉機——

臺州市農科院以“綠雄90”為原始材料,經過連續多代自交,選育出“臺綠1號”西藍花新品種。該品種經過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商品性和畝產量足以媲美“綠雄90”。
“我們從2003年開始研究西藍花種子。西藍花選育周期漫長,要不斷收集種質資源,進行代代自交和雜交。花費近十年時間,才能選育出優質的西藍花種子。”臺州市農科院副院長何道根說,外國種子企業持續推出西藍花新品種,他們也在加緊研發西藍花新品種,提升國產品種的市場競爭力。

二十多年間,“臺綠”系列西藍花品種不斷更新迭代,逐步打破國外種業壟斷。如今,該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80萬畝,成為國內自主選育、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西藍花品種。
智能溫室高效育苗
8月,正值西藍花育苗期。
臨海市盛綠果蔬專業合作社(簡稱“盛綠果蔬”)智能玻璃溫室大棚里,環境調控系統營造出最佳生長條件,450萬株西藍花苗茁壯成長。依托溫室物聯網系統,溫室的環境參數和育苗情況實時傳送至手機終端,負責人陳學仇能夠隨時掌握動態。
“智能溫室通過調節光照、溫度和濕度等,控制西藍花苗的生長速度。即使在移栽期碰到連續降雨,西藍花苗也能存放在溫室,避免死亡。”陳學仇說。

陳學仇種植西藍花已有27年。早年間,西藍花育苗讓他吃盡苦頭。
起初,陳學仇學著老一輩育苗,把西藍花種子直接撒到地里。數日后,他發現,種子出苗率只有50%左右。“土壤病害多,種子存活率低,育苗不得不加大用種量。種一畝地,要消耗60克種子,太費錢了。”
2010年,浙江省農業廳推行穴盤育苗法,即每個穴孔放入一粒西藍花種子,再將穴盤移入塑料大棚進行育苗。陳學仇曾嘗試該方法,卻碰到了新問題:穴盤育苗法雖然能減少病蟲害,大幅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但是塑料大棚抗風能力弱,一旦遭遇強臺風,極易倒塌,造成西藍花苗全部損毀。

陳學仇一直在尋找更好的育苗方法。2016年山東出差期間,他發現當地廣泛采用智能溫室培育菜苗,當即聯想到:“同樣的育苗方法,或許能應用到西藍花育苗。保留穴盤育苗,用智能溫室替代塑料大棚。”
2022年8月,智能溫室開工建設。一年后,智能溫室投入使用。“智能溫室不僅將出苗率穩定在95%,還能實現全年育苗,30天就能培育一批優質種苗。”陳學仇說。

當地西藍花種植戶獲悉后,紛紛委托盛綠果蔬育苗。“對我們來說,智能溫室育苗更劃算。同樣的育苗成本,能獲得更多西藍花苗。”西藍花種植戶周仲江說。
截至目前,智能溫室惠及60多名西藍花種植戶,為農戶培育2000多萬株西藍花苗。
追著緯度種西藍花
“老周,陽光太猛烈,怎么避免西藍花苗葉片灼傷?”
“老周,西藍花種子出苗率不高,怎么辦?”
……
8月19日,周桂欠陸陸續續接到多位西藍花種植戶的來電,向他請教西藍花種植術。
63歲的周桂欠是勞動村最早一批西藍花種植戶。與西藍花打了半輩子交道,他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種植本領。
種植西藍花的第十三個年頭,有資金有技術的周桂欠萌生了到外地闖蕩的想法。

“算下來,一年有將近一半的空閑時間。農民要吃飯,就得出去找地種。”2002年冬,周桂欠翻看全國各地的氣象資料,一心要找到最高氣溫不超過30℃、晝夜溫差大,適宜西藍花種植的地方。
2003年夏,周桂欠帶領團隊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租了200多畝地種植西藍花。“張北縣的鹽堿地格外適合種植西藍花,花球呈現深綠色,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周桂欠說。
周桂欠試水成功的消息傳回勞動村,鼓勵了一大批人走出臺州,到外地尋覓良田種植西藍花。
2008年,勞動村村民周文到張家口市沽源縣種植西藍花;2010年,勞動村村民王公標等人,奔赴內蒙古卓資縣和平村種植西藍花……漸漸地,臨海西藍花種植戶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臨海作為中國西藍花之鄉,如今已形成橫跨南北的西藍花種植產業。”臨海市西藍花產業協會會長李正龍說,每年三月,當地種植戶們便開始追著緯度,從北種到南:北上甘肅,一路輾轉東北。再南下山東、江蘇和安徽。8月返回臺州,接著直奔廣東、廣西。
這些精心培育的優質西藍花,不僅暢銷全國,更遠渡重洋至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