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蔬菜基地建成后,我家的3畝土地流轉給了公司,我們夫妻二人又到基地務工,活多的時候每月光是工資就有近9000元,另外還能獲得30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以前自家種稻谷、玉米,既操心又沒多少經濟效益。”東山鎮法色村陳祥全樂滋滋地說道。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實施,東山鎮立足實際,積極謀劃、精心部署,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資源和區位條件等優勢,逐漸將以煤炭、烤煙為主導的“黑色產業”轉變為以鄉村旅游,蔬菜、草莓等特色種植為重點的農旅文融合發展的“綠色產業”。“山里貨、山里菜”等特色品牌逐步打響;于2017年引進深圳市綠康源農副產品實業有限公司在法色村建立千畝蔬菜種植基地,成立恒源、永佳等合作社種植蘆筍430余畝、羊肚菌50余畝、大蔥200余畝、圓白菜300余畝……技術成熟,銷量穩定,蔬菜產業成了東山又一增收亮點。
“我們這里生產的蔬菜最大特點在于口感細膩且帶甜味,因為在低緯度、高海拔的東山鎮,具有光照充足、冬暖夏涼的優勢,晝夜溫差適宜,加之我們采用露天種植的方式,所以口感十分好,具有很好的市場優勢;種植品種由總公司根據市場需求來調配,市場缺什么,我們就種什么,十分靈活,這樣就不用擔心蔬菜的銷路,今天還剛發出4000多千克新鮮菜苔。”蔬菜基地負責人王云祥對于蔬菜基地的運轉信心十足。
發展蔬菜產業的落腳點在于帶動農戶增收。如何讓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為此,東山鎮將發展蔬菜產業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采取“黨總支+公司+農旅文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流轉農戶土地,優先安排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及進行技術學習。目前蔬菜產業已然成為東山農民鼓起“錢袋子”的好路子。在土地流轉上,僅法色村就流轉1381畝,涉及農戶340余戶1230余人,其中貧困戶有20余戶;土地流轉費已按照每畝1050元的標準付給農戶。
在務工上,自從恒源、綠康源、春雨合作社等種植基地建成后,每天用工約130余人次,僅綠康源種植基地每年用工量就達25000余人次。據悉,綠康源種植基地,是東山鎮目前最大的種植基地,種植規模達1000余畝,年產值達860余萬元,主要種植娃娃菜、蒜頭白等蔬菜,平均每天可產出新鮮菜苔3500-6000千克不等,統一發往廣東,再由廣東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歐洲及東南亞國家。
據介紹,東山鎮一看、二請、三試、四推廣的產業發展“四步工作法”逐漸讓蔬菜產業做大、做強、做精,東山“山里菜”發展一片向好,在希望的田野上,勤勞的農民干勁十足,產業的發展也讓農戶的“錢袋子”愈加鼓了起來。
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