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在群里點題,我們再有針對性地線上授課。咱這些農民學員提問都很專業,我們老師也是打起十分精神來授課。”7月6日,昌樂縣職業農民講習所主任夏光富將手機遞到記者眼前,只見在名為“昌樂職業農民大姜群”的微信群中,學員與老師線上進行觀點“碰撞”,探討有關大姜種植的具體問題。
受疫情影響,昌樂縣職業農民講習所將以往“田間地頭”等線下課程搬到了“線上”,一方面組建了大姜、辣椒、西瓜等多個專業群,根據不同農作物品種分別開展“線上”授課,同時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蔬菜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咱們有40多名專家教授組成的講師團。采取‘講習所出菜單、農民出訂單’的雙證認證培訓模式,農民培訓合格后,由供銷總社培訓中心頒發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農民講習所頒發結業證書。”夏光富說,近年來通過職業資格認證4800人,培訓結業農民1.2萬人。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濰坊市著力破解農民教育資源不足、培訓機制不活的問題,堅持把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相結合,充分調動政府部門、職業院校、社會辦學三方積極性,凝聚起農民教育的強大合力。去年,該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高于全國7.8個百分點。
濰坊市專門成立鄉村人才振興專班,組織、群團、人社、教育、科技、供銷等相關部門單位參與,協同抓好農民教育等工作。該市農業農村部門利用市縣11處農廣校專業化師資和體制化配置優勢,對各類農民實施“分類培育”,采取“菜單式”培訓、“模塊化”教學等手段,進行農學結合、工學交替、學時累進模式“分段培養”,建立起從培訓到培育的長效機制。目前,濰坊市建有省級農民教育實訓基地35處,市級“田間學校”45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1.63萬人。
“說實話,還是頭一遭接受系統的農資知識教育。”7月3日,臨朐縣五井志義綜合經營部譚志義特意趕到縣城,參加農資從業人員培訓班。這是由濰坊職業農民學院舉辦的培訓班,請來的都是名副其實的專家,不但有理論講解,還有果樹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栽培技術等現場教學,讓學員直呼“過癮”。
濰坊職業教育資源優勢明顯,有高職、中職院校43所。為此,濰坊市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中,將加強農民職業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政校企合作,面向農村新生勞動力、農業技術骨干、回鄉創客等人員,開展學歷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就業指導等多層次培訓。僅在2019年,濰坊職業農民學院就開展培訓96期,培訓10285萬人。
此外,濰坊市還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激發市場培訓活力。該市對出資興辦農民培訓機構的市場主體,按規定享受稅費減免、土地流轉、金融扶持、獎勵評定等政策。
“農民教育能否出實效,關鍵在于培訓方式接不接地氣、教育方法受不受歡迎。”從事職業農民教育7年多的夏光富說,他所在的昌樂縣職業農民講習所在疫情前,授課的主陣地是村委大院、大棚溫室內或者田間地頭,村民三三兩兩圍在一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效果更加突出,更容易讓當地農民所接受。
在利用固定課堂教學的同時,濰坊市采取靈活辦學方式,把課堂更多地設在田間地頭,讓農民根據生產需求學技術,打通農技推廣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咱平時忙著打理大棚,哪有時間出去學習。好在鎮上、村里經常請專家來大棚授課,讓咱種植葡萄的技術越來越好。”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村民徐風洲告訴記者,隨著種地的年歲漸長,農民迫切想學習新的農業技術,“田間課堂”和“線上教學”滿足了他們的愿望。據了解,作為農科教學的主力軍,濰坊市農科院50多名蔬菜、果樹、大豆、植保專家不在辦公室,而是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種養加生產。目前,全市認定各類實訓基地293個,每年通過“田間課堂”培訓1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