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建有蔬菜大棚700多座,年產蔬菜近萬噸,人均收入1.7萬元。雖然農民收入超過了全市的平均水平,但村集體收入卻幾乎為零。”遼寧省瓦房店市元臺鎮利興村黨總支書記王德江介紹,利興村多為丘陵山地,保護地蔬菜生產是村里的支柱產業。而在不遠處的吳窯村,受思想意識、生產要素等影響,村里農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農村空心化、集體經濟空殼化情況嚴重。
為了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利興村和吳窯村以黨建為抓手,借助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量,因地制宜謀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項目是龍頭。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利興村黨總支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我們和三寰集團下屬的大連三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建設大連市安全菜籃子項目框架協議,并啟動建設首期核心功能區,全力打造一個集農業精細化管理、園區集中展示、農產品追溯、農業創客園區、銷售服務展示、科普教育展覽等于一體的智慧農業系統。”王德江介紹,功能區占地1000畝,建設標準化大棚400座。
項目啟動實施以來,村黨總支積極探索建立“村企共建”黨建工作模式,實現村級黨建與企業黨建有機融合,創建“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共駐共建”的工作格局,有力保障了黨建工作與村集體經濟壯大、企業發展的“雙向服務”作用。通過這一項目實施,利興村集體可享有項目利潤的40%,還能盤活閑置資產,集體收入年均增加15萬至20萬元左右。
2018年7月,利興村成立了瓦房店市惠農蔬菜產業聯合體,把大連三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昕利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易耕云果菜專業合作社、家盛果菜專業合作社、圣和食用菌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新茂家庭農場、秀琴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起來,實現了種植、養殖、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等鏈條式發展。
在吳窯村,食用菌產業辦得有聲有色。“每個棚室可種植1.3萬棒菌棒,每個菌棒能出5-6茬蘑菇,除去成本,每棚的收益在1.5萬至3萬元之間。”圣和食用菌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云兄介紹,村委會以棚折資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實現土地經營效益最大化和土地利用集約化。
“在政府和合作社的幫助下,家里的20畝地建設了1座食用菌培育基地和5座溫室培育菌室,收入翻了好幾番。”村民鄭崇貴很是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