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夫婦給講育苗的流程)
今年60歲的楊保田,笑呵呵的向介紹,他以前是煤礦的工人,就在村里附近的煤礦上班。從2003年起,因為村子和附近都在發展大棚瓜果蔬菜,他也就喜歡上了種植,買了大量的書籍,訂閱了《中國瓜菜》雜志,一直訂到了2019年,有空就學習瓜菜的新知識。2008年起,自己開始建起了大棚,開始育苗,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在愛人張夏連的支持幫助下,規模越做越大,2011年注冊了“田園豐”商標,自己還考上了高級農藝師,目前三個大棚一年四季一天也不停歇,不斷培育各種瓜菜苗。
“現在都是訂單,訂的滿滿的!”楊保田對自己的事業頗為滿意。東文化村 1997 年就打造以瓜果為主導產業,全村有瓜果種植大棚數百座,大部分瓜菜苗都是用他的。澄城縣、華州區、華陰市、潼關縣、河南、咸陽涇陽縣等地的瓜農菜農也慕名前來求購。
(老楊夫婦給演示下種的設備)
澄城縣做大棚材料生意的楊文軍提起楊保田就贊不絕口,通過他每年向澄城縣的種植戶銷售30多萬株瓜菜苗,楊文軍覺得與老楊打交道非常的愉快,因為經過他手里的苗子都讓種植戶非常的滿意。潼關縣的老董深有體會,他說之前在其他地方給種植戶賣苗子,苗子死的不停,種植戶不斷要補苗子,增大了成本,浪費了時間。他說:“老楊培育出來的苗子壯的很,一點兒也不耽誤事情,質量一流,人很誠信。我把一些苗子都賣到河南去了。”
老楊夫婦一年四季吃住在育苗大棚跟前,張夏連說:“這就跟管嬰兒一樣,一天要不停到大棚照看,如果太陽太大,要及時把大棚上的遮陰網拉起來,遲緩了嫩苗就會被燒死。”
因為工作量非常大,他們長期請十三四個工人在棚里勞動,冬天的時候,每天可能需要二三十個人,因為冬天的苗子更是供不應求,生產出來啥都會被搶走。
“每年收入不到400萬,純落也就是三四十萬元吧!”一年到頭一天也不敢歇的楊保田很是滿意。平時,張夏連在棚里指導幫助育苗,吃飯的時候她要給工人做好飯,有時候太慢,就從工人里請一兩個人幫忙一起做飯。夫婦倆把育苗做成了一條四季不停的流水生產線。
(楊寶田在查看育苗生長狀況)
“你看,我這個現在已經機械化、自動化了,下種子我有時候用這套機器,澆水干啥都是自動完成,省事省工效果好。”楊保田給演示了他的設備,講述了苗子的培養和發育流程。他說,為了確保苗子的生長,大棚的建設材料、種子、肥料都是選擇市場上最好的,在大棚里還安裝了空調、暖氣等等。
在他的帶動下,附近上千戶的大棚已經改變了經營模式,從過去的一料收獲變成了三料,大棚一年時間一刻不閑,果農菜農的收益翻倍提高。“8月中旬到12月底種一茬西紅柿,次年元月初到5月前一茬西瓜,瓜一收再一茬甜瓜,7月底就賣完了。以前一年一畝地收入兩萬元,現在一年一畝地收入六萬!。只要勤快,就有錢掙。”
(工人在大棚里嫁接西瓜苗)
“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建幾棚,把育苗這個產業做得更大一些,扶持和幫助更多的農民,在家里掙大錢。”雖然在附近以及在白水縣育苗的規模已經做得很大了,但是楊保田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完全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