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南京“無人化農場”智能化裝備現場演示觀摩會在湯泉農場舉行?,F場演示了無人駕駛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等智能化設備,展示了從插秧、旋耕、植保、收割等5個主要環節的無人化糧食生產過程,這標志著南京市在智能化裝備方面已經具備了無人化農場建設條件,也意味著農業3.0時代已經觸手可及。
這邊的無人駕駛收割機剛剛收割完,那邊的無人駕駛拖拉機已經開始旋耕作業并將秸稈還田,遇到障礙就轉向前進。遠看,這些裝備與普通的農機無異。近看才發現,駕駛室里空無一人。
這一幕讓今年70歲的時西福感慨良多,他從事農業行業40多年,近年來一直在關注無人化農場建設。“在前20年里,都是依靠人力種田。”伴隨農業科技發展,自然農業發展為機械化播種的機械農業,進入了農業2.0時代。
時西福的基地是全市首批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之一,推廣農機之初他遭遇了不少質疑、嘲笑。但糧食不會說謊,隨著良種、良機等新科技的融入,小麥畝產量從最初的300斤一步步漲到600斤、900斤,他成了被爭相模仿的對象。如今,南京市稻麥生產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97%以上,全市實現主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科技還在推進著農業繼續發展,農業3.0時代已經走近,借助數字化發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的智慧農業正在興起。農業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短缺,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如何借助科技手段突破發展瓶頸?
無人化農場逐浪而來?,F場智能裝備由趙春江院士團隊成立的南京農芯智慧農業研究院牽頭研發,代表了國內較高的智慧農業和智能裝備研發水平。“這次是我們在江蘇甚至華東地區的首次規模演示。”研究院智慧農業事業部負責人符巧告訴記者,這些智能裝備融合了北斗導航、智能傳感、自動控制等新技術,根據規劃好的路徑進行作業,實現了無人駕駛、精準作業、自動轉向掉頭、避障等功能。此外,新型無人農機的投用,提高農機作業效率50%以上,節約水、肥、藥10%-15%,實現節本增效。“未來無人化農場的理想狀態,是不僅可以智能控制,還可以實現環境的智能感知,對不同的地況、地塊形狀等更復雜的情況都可以進行精準識別,實現精準控制,這樣我們甚至在操控室里就可以種田。”符巧說。
去年起,我省啟動建設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南京市農業裝備推廣中心主任周一波介紹,中心將和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北斗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在全市各區開展技術攻關,完善農機裝備和智慧管理平臺,提高智能裝備的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提高機手作業水平,助推全市糧食生產走向全程無人化、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