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甘肅是全國重點覆膜省份之一。一張農膜,在甘肅的糧食生產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不僅讓昔日甘肅“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局面徹底成為過去,更為全省糧食不斷創造歷史新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農膜用量的持續增長,大量的廢舊農膜對農業生態環境構成的巨大壓力日益凸顯。對于農田“白色污染”的防治,甘肅認識足、動手早、措施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農業生產對農膜覆蓋技術依賴程度深、農膜覆蓋面積大、覆膜作物種類多的特點,甘肅緊抓發展機遇,按照“強化源頭防控、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市場運作、行政監管推動、技術支撐保障、法規引領規范”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入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進一步擦亮了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的生態底色。
重源頭防控——
堅持邁好農膜殘留污染治理“第一步”
早在2013年,甘肅就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對甘肅省內生產、銷售和使用的農膜質量標準作出了嚴格限定。
“強化源頭防控、推廣使用加厚高強度農膜是實現廢舊地膜高效回收的治本之策。”甘肅省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唐繼榮說,每年甘肅農業生態保護部門都會與市場監管、工業和信息化、生態環境等部門積極溝通、協作,持續加強農膜市場監管,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和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使用不達標農膜的違法行為。
去年,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按照“源頭防控促進回收利用、試點先行促進全面提升”的思路,甘肅明確了“縣區申報、市級把關、省級審核”的方式和“優先保障糧食生產、優先保障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需要、優先發展旱作農業”的原則,組織53個縣區將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任務分解到鄉、到村、到戶、到地塊、到作物,形成“提高政治站位、明確目標定位、政策措施就位、創新機制補位、宣傳動員到位”的“五位”工作推動機制,打開了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工作局面。
民勤是甘肅省的加厚高強度地膜整縣推進的示范縣,今年,該縣推廣落實加厚高強度地膜70萬畝。民勤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段振佼介紹,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民勤縣采取價格補貼模式,引導企業降低加厚高強度地膜的銷售單價,吸引群眾自發購買,價差部分由政府予以補貼。
“在連續兩年試驗示范的基礎上,今年,民勤縣在加厚高強度地膜上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殘留。”唐繼榮說,甘肅積極探索、扎實推進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3種成熟管用的推廣方式,除了以民勤縣為代表的價格補貼模式,還涌現了以東鄉、永靖、通渭等試點縣為代表的“以舊換新”模式和景泰、敦煌等試點縣為代表的“實物補助”模式,這些模式極大激發了群眾科學使用回收地膜的積極性。
重體系建設——
構建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長效機制
“近年來通過宣傳引導,地膜變厚了,回收率越來越高了。如今,全村4814畝耕地,覆膜面積4100畝,全部采用加厚高強度地膜。”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龍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兆杰說,為了把地膜回收干凈,村里想過很多辦法,最終在2021年探索實施了地膜整治押金的辦法,即村民每覆膜一畝繳納30元押金,實行“誰種地、誰交押金、誰撿拾回收”,經村委會驗收后退還押金。
目前,金川區逐步健全完善村級回收組織,結合村級供銷服務組織在有條件的村組建村級專業化回收組織,不斷加大對區內3家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和兩家廢舊農膜加工利用企業的扶持力度。
從嚴抓源頭防控到農膜殘留過程嚴加控制,再到緊盯廢舊農膜末端處理的各個環節,多年來,甘肅始終致力于構建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長效機制,總結提煉出了金川區“節水環保型生態農業建設模式”、酒泉“以舊換新”地膜回收等十多種技術模式和典型案例。此外,張掖市在規模化種植戶中探索建立了地膜回收保障金制度;金昌市充分發揮農田保潔員作用,實行網格化管理;嘉峪關市與各村委會簽訂廢舊農膜回收協議,極大地調動了村委會、農戶、合作社開展農膜回收的積極性……
“我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全省77個重點覆膜縣區的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網點進行扶持,進一步健全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鞏固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市場。”唐繼榮介紹,目前,全省共有正常運行的農膜回收利用企業132家,重點覆膜縣區每縣至少擁有一家地膜加工利用企業,共有回收網點1827個。
重科技創新——
為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干旱少雨的民勤縣使用地膜已有30年的歷史。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常培林說,經過長期探索,民勤縣積極強化政策扶持,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成功研發出厚度為0.015毫米、耐候期大于24個月的加厚高強度地膜。針對不同作物栽培模式,民勤縣還積極引導企業研發生產不同規格的加厚地膜。
近年來,甘肅不斷強化科技對農膜殘留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撐作用,積極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圍繞傳統地膜減量、替代、高效回收等關鍵技術進行持續攻關,著力破解農膜使用強度過高、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困難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在地膜機械化回收關鍵技術上,甘肅農業農村部門聯合甘肅農業大學開展的“甘肅典型種植區系列殘膜回收機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2021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地膜減量替代技術上,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合作開展地膜科學合理使用區劃研究初步完成,為進一步推進全省地膜科學合理使用提供指導,全生物降解地膜適用區域及作物基本摸清,部分縣區推廣取得良好效果;在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上,與西北民族大學合作開展的廢舊聚乙烯基農用覆蓋地膜高值化利用研究成果初顯,已申報發明專利一項;農田地膜殘留監測工作持續加強,為全省農膜殘留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重宣傳引導——
開創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全民共治新局面
“加厚地膜購買時有補貼,回收的廢舊地膜還可以‘以舊換新’,政策的扶持極大地提升了廣大種植戶使用加厚地膜和回收廢舊農膜的積極性,也給老百姓節省了一大筆開支。”永昌縣朱王堡鎮供銷社廢舊農膜回收網點負責人馮德祥在受訪時說。
“我們堅持強化宣傳引導,堅持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作為農民群眾的身邊事來抓,積極傾聽社會關切、群眾訴求,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問題,努力開創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全民共治新局面。”唐繼榮說,甘肅突出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農膜回收主力軍的重要作用,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結合發放資料、流動宣傳、專項整治、征文、攝影、微視頻大賽等方式,在全省范圍內大力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宣傳,持續提升全面共同參與廢舊農膜污染防治的積極性。
如今,在敦煌市的農村,一首當地編創的歌曲《我們撿拾廢膜》正在成為引導更多群眾參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新載體。敦煌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敦煌市積極創新宣傳載體,精心組織開展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知識有獎問答、廢舊農膜撿拾比賽等活動,讓農民群眾更直觀更深刻地認識到地膜殘留的危害性、地膜回收的必要性和廢舊地膜作為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價值,增強了農膜生產者、使用者、回收者、監管者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