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
《實施方案》要求,全力抓好農業農村災后恢復重建。有序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基本完成受損住房原地重建和同村異址新建,扎實推進整村異地安置村村莊規劃建設,同步做好道路、路燈、綠化、廁所、供排水設施等恢復重建。用好平原區與受災區結對幫扶機制。做好因沖毀、塌陷及耕作層流失造成農田功能喪失的耕地地塊修復或補劃,春播前完成災損高標準農田修復和配套設施建設,入汛前基本完成災損設施大棚、畜禽和水產規模養殖場恢復生產。
同時要強化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健全農業農村防災減災工作體系,強化高溫干旱、暴雨洪澇、暴雪冰凍等極端天氣預報預警和農情綜合監測,完善災前災中災后相關技術措施。完善巨災保險制度。健全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和種苗調撥機制。提高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強化電力、供水、通信等設施抵御巨災能力。實施水庫、河堤除險加固和山洪溝道治理等工程,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的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平急兩用”設施。完善基層應急動員機制,強化技能培訓和實戰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蔬菜年產量200萬噸以上
《實施方案》要求,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提升“菜籃子”產品供給品質和保障能力。糧食安全方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增產的重心放在提高單產上,強化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集成推廣,建成一批高產高效示范區、示范田,確保糧食總產量只增不減,高標準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蔬菜產業方面,實施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穩定蔬菜年產量在200萬噸以上,進一步優化蔬菜生產布局,規劃建設35個規模提升群、10條產業推進帶。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實施方案》要求,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編制耕地保護專項規劃,堅決守住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和166萬畝耕地保有量紅線。加快推進1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試點,推廣應用農田物聯網、智能高效節水等技術裝備。
京津冀農業農村協同進一步發展。持續共建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在環京周邊新建蔬菜生產基地50家,總量達到180家、面積12萬畝以上。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共享,聯合開展農作物優良品種培育、設施農業等方面技術遴選和推介。
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驅動。《實施方案》要求,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農業中關村建設。創建平谷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具有全國引領力、全球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快農業中關村核心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建設,吸引一批國內外一流農業科研機構、頭部企業和高端人才集聚。
深化“種業之都”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四大種業,加快推動通州區、平谷區、延慶區種業創新示范區和昌平區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圍繞露地蔬菜智能化自主移栽、番茄自動采摘、生豬智能精準飼養等關鍵環節,打造一批智慧農業應用場景。
《實施方案》要求,要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建強產業發展平臺載體,扎實推進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打造平谷良種蛋雞、密云西紅柿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新增國家級、市級生態農場80家。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污染治理。推動農業節水技術應用達60萬畝以上。
農村議事廳覆蓋率達到95%
在鄉村治理方面,《實施方案》要求,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建好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落實“四下基層”制度,深入調查研究,推動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不低于7.8%。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強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推進善治鄉村建設。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管用有效的鄉村治理方式,辦好農民家門口的事。及時總結宣傳一批鄉村治理典型。加強農村網格化管理,完善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開展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建設,推動農村議事廳覆蓋率達到95%。
本組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