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記者 尚杰 趙明昊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紅玲
從以白菜、土豆、胡蘿卜為主的“老三樣”,到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的“不重樣”,行走在新疆喀什地區,不少群眾都說,這些年“菜籃子”“果盤子”的變化最明顯。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喀什地區近幾年持續優化蔬菜種植區域布局、品種布局、時空布局的不懈努力。目前,該地區初步形成了深冬以標準日光溫室生產為主、春秋以大小雙膜拱棚生產為補充的“周年生產、均衡供應”生產模式,打破地理和氣候對農業生產的限制,實現了果蔬全年供應。
蔬菜大縣茁壯成長
6月初,走進疏勒縣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高10米的玻璃溫室大棚內,栽培串收番茄的立體架子成排成行,紅彤彤的串收番茄密密匝匝、垂吊而下。工人們忙著成串剪下、單獨包裝、成批裝箱,不一會兒,幾輛運輸大卡車就被裝得滿滿當當。
該蔬菜產業園是在山東援疆的支持下,由水發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于2018年開始建設,2021年正式投產。園區由1座玻璃溫室大棚和1000座日光溫室大棚組成,借助自動控制系統,讓戈壁灘變成果蔬成長的沃土。
與產業園一起落地的,還有來自山東的果蔬種植技術。在其中的316座日光溫室大棚里,企業與當地農民聯合種植了水果番茄。企業為農戶提供種苗、傳授種植技術、統一收購銷售,帶動一批當地群眾成了種菜能手。
在蔬菜產業園的帶動下,一座座日光溫室大棚拔地而起。去年,疏勒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0萬畝,位居全疆縣區之首。
在發展果蔬產業進程中,喀什地區充分利用戈壁荒漠國有未利用地多的優勢,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布局規劃,集中連片、規?;七M蔬菜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全地區已發展蔬菜專業鄉鎮38個、專業村366個、設施農業基地64個,正著力打造面向全疆的重要蔬菜基地。
蔬菜全產業鏈加速形成
在全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葉城縣阿克塔什鎮設施農業基地,富農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努爾艾力·麥合木提也正忙著采摘新鮮蔬菜。
阿克塔什鎮設施農業基地占地4000畝,建設了1800座拱棚、1929座溫室大棚,上千名村民在這里穩定就業,一部分村民學到技術后嘗試自己承包大棚,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努爾艾力·麥合木提就是其中一員。在跟著種植大戶學了3年種植技術,親眼看到大棚種菜帶來的經濟效益后,他帶著合作社今年承包了104個大棚。其中,有80個棚種了西紅柿,首茬已經上市。“一個棚全年產量預計達15噸,通過果品分級銷售,今年合作社的產值能達到300多萬元。”努爾艾力·麥合木提說。
喀什地區堅持延鏈補鏈強鏈,加快蔬菜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由企業、合作社牽頭,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蔬菜產業的產、供、銷中來。在所有設施農業產業園內,配套建設果蔬分揀、分級、冷鏈、包裝、配送、加工等設施設備,引進培育蔬菜加工企業31家,年加工各類蔬菜近20萬噸。
與此同時,喀什還建設了3個大型蔬菜集散中心,建成完整的銷售體系。去年,喀什地區蔬菜面積超過150萬畝,產量達390萬噸,這些新鮮蔬菜不僅滿足了本地需要,還通過發達的物流體系,端上了疆內外千家萬戶的餐桌。
技術研發持續深入
高透光的玻璃頂棚、毛細化灌溉滴管、一鍵控制智能采摘車……走進喀什市深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新疆華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000多平方米數字化種植大棚里,滿眼的“高科技”。
持續不斷地科技創新,讓氣候干旱少雨、土壤鹽堿化嚴重、缺少種植技術的喀什,成為各種果蔬茁壯成長的“樂園”。
喀什地區(昆侖)蔬菜產業研究院、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喀什試驗站、山東農科院疏勒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陸續落戶喀什,針對育苗播種機、起壟鋪膜機等農業機械,配套智能水肥一體機、吊噴及噴霧打藥系統、臭氧殺菌機以及沙培、基質、桶栽等無土栽培技術,開展研究、推廣、應用,解決了土壤不宜種植、種植技術落后、種植效益不高等問題,有效推動果蔬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進一步培育壯大果蔬產業,推動喀什瓜菜產業向規?;⑵放苹a業化方向發展,打造立足南疆、輻射全疆、面向全國的重要蔬菜基地,進一步擦亮‘南疆菜籃子’這張名片。”喀什地區農業農村局蔬菜辦負責人孫傳蛟說。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