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記者 閻娜 孫吉正 成都報道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近期,中央一號文件釋放重農強農強烈信號,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現代化。可見,以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強國建設已被擺在重要位置。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在建言中都提及了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振興的話題。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要在農業現代化上做文章,要把打好‘金扁擔’,用現代科技來武裝農業,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道路。”
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
發展智慧農業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但耕地資源趨緊、自然災害頻發等挑戰仍制約著糧食安全。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已成為破解農業現代化瓶頸的關鍵舉措。
目前,政策層面已形成系統支撐體系。2021年《“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了發展智慧農業的戰略方向,2024年《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聚焦技術裝備推廣應用,2025年年初《鄉村全面振興規劃》和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強調“強化智慧農業建設”,政策出臺頻次顯著加快,凸顯國家層面對農業數字化轉型的迫切要求。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比較豐富,包括現在的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應用能夠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對我們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過多年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正經歷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根本轉變。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34個國家級智慧農業創新平臺,北斗農機終端裝機量達200萬臺,植保無人機年作業超4.1億畝,精準播種、智慧灌溉等技術加速普及。
對于如何利用新興技術賦能農業,也成為很多企業家探索轉型升級的核心課題。“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的道路,必須創新變革,否則就會落后。”劉永好說到,如何加快推動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促進傳統企業高質量發展也是他最為關注的問題。
劉永好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未來格局,企業要通過人工智能提升企業效益,實現規模擴大、科技引入、品種優化、效率提升。“新希望集團正在探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落地,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在飼料配方、育種基因檢測、冷鏈物流效率、疫病防控等方面帶來積極的改變。”他說。
“傳統農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范式革命。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糧食安全,更將重塑鄉村發展格局。”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表示。
基于此,張學武在兩會上帶來相關建言,他建議:“建議農業農村部出臺專門的農業人工智能發展政策文件,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指引。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對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主體,在購置人工智能相關農業設備、軟件時提供補貼,以降低人工智能在農業上的應用成本。”
新質生產力激活鄉土潛能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
在農業現代化中,種子是基礎。自2021年種業振興行動以來,“三年打基礎”階段性目標已圓滿完成,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支持下,種源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實現突破。資料顯示,國產白羽肉雞打破種源100%依賴進口局面,南美白對蝦實現從無到有,科技創新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如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正全面滲透農業產業鏈,推動生產方式向精準化躍遷。在新希望智慧工廠里,AI視覺系統實現雞肉品質自動分級與機械臂精準分割,使屠宰效率提升3倍、不良品率從2%降至0.5%。“算法正在重塑質量控制標準。”劉永好表示。
據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介紹,飛鶴通過延長產業鏈、智能化工具等手段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及農業生產效率,這在助力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飛鶴在東北地區累計創造了17萬個就業崗位,帶動黑龍江省100多萬畝耕地增值。這也印證了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全局性賦能。
在畜牧業關鍵領域,技術突破與產業痛點并存。劉永好在與農戶交流中發現,種源安全、本土品種培育和豬周期震蕩構成三大核心問題。“進口種源仍主導生豬產業,每頭種豬成本高達5萬元。”他透露,新希望正聯合十余家科研單位攻關育種技術,推動國產替代將成本壓縮至萬元以內,同時通過基因改良提升本土品種商業價值。而困擾行業40年的豬周期波動,則通過整合40年養殖數據、飼料價格及疫病信息的AI預測模型尋求破局。
近年來,我國畜禽種業獲得了一定發展,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劉永好指出,畜禽育種體系有待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育種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發展滯后,種業企業競爭力有待增強。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種畜禽生產經營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
為了促進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劉永好建議,一是完善育種體系,提升畜禽種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畜禽種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夯實畜禽種業發展基礎。三是加強種業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鄉村振興離不開“新農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青年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是關鍵。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過去10年返鄉入鄉創業人群超過1200萬人。如何為這些年輕高素質人才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間廣的鄉村生態,是解決當前鄉村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素質偏低、結構失衡等問題的關鍵。
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也進行了部署,重點是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韓文秀在上述發布會上指出,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外部人才引進,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實施一批基層服務項目等措施,為鄉村發展引進一批急需的人才。
為支持“新農人”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各地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多措并舉壯大“新農人”隊伍。如浙江省杭州市發布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計劃,力爭到2027年,培育現代“新農人”總量達到10萬人以上;四川省簡陽市著力探索以“新農人+新農業+新模式”為主的農村改革,開展引育“新農人”試點,創新實施“簡陽農匠”培育行動。目前,簡陽市已培育高素質農民4358人、農業職業經理人1973人、農村電商人才900余人,先后回引在外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就業2.5萬人。
對于引導年輕人到農村創業,劉永好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國家重點培養“新農人”,特別是年輕人,發揮各界力量積極開展返鄉青年再培訓、再教育,加強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鄉村人才的多渠道、立體式培訓體系,讓他們成為“新農人”的主力軍。此外,需要加強扶持,實施“新農人”、新農村“種子計劃”,申報評選部分村莊和農村發展帶頭人作為計劃樣板進行全面扶持,發揮典型和榜樣作用,提振鄉村發展信心。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返鄉入鄉人才培養。為回流年輕人提供貸款或補貼,降低創業風險。搭建創業平臺和孵化器,為返鄉創業大學生和年輕人提供場地、基礎設施、法律和財務咨詢等方面的賦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