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機械臂,可以實現番茄的串采和粒采,又能很好地保障番茄的完整性。目前的采摘識別率達到90%以上,采摘效率約50kg/h。”“這款葉菜有序采收機,作業效率每小時2畝以上,可替代15個人工以上。”“甘藍電動智能采收裝備,較人工收獲作業效率提升10倍以上,畝均節省10個人工成本。”
日前,在江蘇省太倉鹿楊蔬果生產專業合作社,40多臺套新型高效蔬菜智能農機裝備集中亮相,涉及整地、種植、采收、轉送等多個環節,引發蔬菜種植戶的極大興趣。以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為代表的6家項目科研單位、以鹽城市鹽海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為代表的10家農機生產企業的技術人員現場開講,裝備給大家帶來不小震撼。
“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管理粗放,如何將智能裝備用得起、用得好,是當前的核心問題。”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所長曹光喬認為。
針對設施葉菜生產關鍵環節裝備缺乏,機藝融合度低等問題,江蘇自2024年啟動專項,按照“設施-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的創新設計理念,攻克固定道壟作生產模式、綠葉菜低損有序采收、甘藍電動智能采收、設施場景智慧管理等關鍵技術,構建設施葉類蔬菜裝備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的全程解決方案。
一體化試點,激活農機全鏈新生態。太倉鹿楊蔬果生產專業合作社,作為研產推用一體化試點單位,積極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目前合作社已實現葉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管理,以“數據”把嚴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產前,守牢“源頭”,保證水、土壤、化肥、農藥等要素安全;產中,把控“質量”,運用智能設備及管理系統,優化種植過程,分配農機任務;產后,管好“銷售”,線上線下結合拓展銷售路徑。為蔬菜種植提供科學化、智能化決策,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強農業品牌,搶占市場份額。
據測算,在合作社30畝連棟溫室內,建立標準化應用場景,每年開展葉類蔬菜高效智慧化生產,通過整體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生產用工減少一半,效率提高8倍以上,節約水肥30%以上,畝均減損15%以上,成為蘇州設施農業智慧綠色發展新樣板。
“番茄采收機械臂,可以通過柔性夾爪,配合上近紅外光譜檢測,實現成熟度分級采收,并能將損傷率控制在較低水平,使江蘇果蔬的精細采收機械化有了很大進步。”江蘇集萃智能制造公司負責人駱敏舟介紹。
當農業機械學會思考,當溫室大棚內擁有了神經,綠色智能正在重塑農業DNA,江蘇設施果蔬生產正在探索從“機械化”走向“智能化”,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智能裝備的加入將開啟設施果蔬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