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賀蘭神十萬畝有機葡萄生態園內,45歲的張彩霞每天早早地就來到園區內進行鏟草等系列勞作,時刻觀察葡萄的長勢情況,直到下午1點左右收工回家。
這樣的日常工作讓張彩霞每月有近5000元收入。在此工作近14年的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之前我就在家里務農,沒有很高的收入。從葡萄產業園區剛建立,我就過來工作了,經過一系列葡萄種植和管理培訓,我擁有了一技之長,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張彩霞說。
在寧夏,數以萬計的農民和張彩霞一樣,得益于近年來寧夏葡萄酒產業集群的建設,讓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實現家門口就業。
賀蘭山東麓是世界公認的釀造葡萄種植及中高端葡萄酒釀造“黃金產區”,葡萄酒產業是寧夏的特色產業、明星產業、富民產業,也是對外開放的“紫色名片”。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時指出,寧夏葡萄酒產業是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假以時日,可能10年、20年后,中國葡萄酒“當驚世界殊”。
近年來,寧夏以實施葡萄及葡萄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為抓手,聚焦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人才孵化、成果轉化等重點領域,實施科技人才類項目10個,占21個產業集群項目的48%,推動葡萄酒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推動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
曾經的寧夏,因為采礦采沙讓土地變得支離破碎。一個個礦坑宛如一個個疤痕,鑲嵌在大地之中。隨著近年來葡萄酒產業集群的建設,寧夏以生態治理優化產業布局,向生態修復要效益,進而提升寧夏葡萄酒集群發展效益。
6月中旬,走進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的寧夏張騫郡葡萄酒產業生態修復示范區,曾經的沙場已填滿清澈的湖水,湖水四周青草芳芳,幾臺施工的吊車和幾名工人正緊張地作業。去年11月開工建設的共享酒莊項目已經初具雛形。
項目負責人王嘉偉介紹,該項目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盤活低效存量土地,促進了空閑采礦土地的二次利用,為賀蘭山葡萄酒產業發展提供了動能,為寧夏全面打造賀蘭山東麓世界級葡萄酒文旅融合目的地增添活力。
“項目建成后,致力于服務42家個性化酒莊,采用智能化立體倉儲系統,將有能力承載張騫郡1.1萬畝釀酒葡萄園的釀造任務和成品葡萄酒的存儲和管理任務,年處理葡萄原料能力達6000噸。”王嘉偉說。
寧夏張騫郡葡萄酒產業生態修復示范區只是寧夏致力優化葡萄酒產業布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寧夏編制《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文旅融合發展規劃》,擴大“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知名度。集中建設195公里釀酒葡萄長廊,推進40余萬畝荒灘地變“新綠洲”。
如今,隨著產業集群建設的不斷深入,寧夏已經構建起賀蘭、永寧、西夏、青銅峽、紅寺堡5大酒莊集群發展格局,產區130家酒莊從葡萄種植、釀造加工、品牌銷售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2023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支持寧夏兩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用于葡萄及葡萄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寧夏圍繞實施新工程、打造新業態、開創新模式、聚焦新技術、搭建新平臺、創設新政策“六新工程”開展項目布局及實施,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支撐、促進葡萄酒產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推動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2024年,集群區釀酒葡萄種植和開發總面積達到49.09萬畝。現有酒莊和種植企業實體174家(其中已建成酒莊89家),可灌裝(生產)葡萄酒1.04億瓶。集群區內酒莊年接待游客超過70萬人次。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集群項目帶動下,產區先后培育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5家、自治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0家、高成長型雛鷹企業兩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3家、數字酒莊8家,先后制定地方標準48項。
集群建設要求各個產業發展能夠優勢互補,集群區域內的企業可以更好協作,進而實現降本增效,形成發展合力,共同打造寧夏葡萄酒產業的金字招牌。從種植到加工,從生產到銷售……寧夏圍繞葡萄酒集群建設進一步完善育種鏈、種植鏈和加工融合鏈,以三鏈同建與“一核一帶四片區”形成互補式集群發展的新格局。
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新鎮區,由寧夏賀蘭紅酒莊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的占地14畝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中心倉建設項目即將投入使用。記者在現場看到,鋼筋混凝土工程、門窗工程、鋼結構工程已經完成,工人們正在為工程的最終驗收而緊張地忙碌著。
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集采摘、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于一體的葡萄酒綜合物流體系,主要建設內容是中心倉建筑面積3567.6平方米,包括冷藏間、穿堂、配電室、設備間等,該建筑共分為兩個存儲區,成品葡萄酒庫區和冷庫區。
“項目建成后,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品供需緊張的矛盾,穩定了農副產品市場價格,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可安排當地近百個就業崗位。”該負責人表示。
據悉,中心倉項目建成后可容納150萬瓶葡萄酒的存儲量。成品葡萄釀酒集中存儲和增強對外營銷的方式亦能促進周邊1.3萬畝葡萄種植基地建設進程的加快,盡快形成銀川市的主導產業,并帶動周邊縣市種植釀酒葡萄的積極性。
集群建設推動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各個鏈條的企業在相互協作中實現了降本增效。企業的協同發展帶動了區域產業強鎮的發展:位于永寧縣玉泉葡萄小鎮的寧夏農墾金禾生物公司從事葡萄及葡萄籽的植物提取加工,年處理加工1萬噸葡萄皮渣,年可加工原花青素45噸、葡萄籽油300噸;位于青銅峽市鴿子山核心產區的西鴿酒莊針對不同消費人群和市場定位,推出價位不同、風格差異的產品系列,目前形成了以西鴿“藤上藤”、西鴿N系列、玉鴿單一園、西鴿小酌為主線的產品系列。
隨著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相關企業的集聚發展,已經涌現出永寧縣閩寧鎮、西夏區鎮北堡鎮、賀蘭縣洪廣鎮、青銅峽市邵崗鎮、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等一批引領葡萄酒產業集聚發展的特色鎮,輻射帶動效應顯著。
產業集群發展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農民收入。集群項目區內的葡萄酒產業已然成為寧夏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幫扶產業。
走進位于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立蘭酒莊,43歲的生產車間主任劉莉正帶領著車間操作工完成瓶裝酒的商標貼牌工作。工人們有序地在生產線旁,熟練地將流水線上的每瓶葡萄酒進行檢測、貼牌、擦拭。
“我是固原人,嫁到這邊后原來只是在家務農,這幾年隨著葡萄酒產業的不斷發展,我也開始接觸這里,經過不斷學習與實踐,如今成為了一名生產車間主任,并且能夠熟練地介紹任意一款我們酒莊生產的葡萄酒。”劉莉提起自己的經歷,言語間充滿了自豪。
更讓劉莉驕傲的是,自己的大女兒正在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上學,她們全家都是葡萄酒的“行家里手”了。
劉莉告訴記者,該酒莊生產車間目前常年固定用工15人左右,每人月均工資達5000元。此外,該酒莊自有的葡萄種植基地也間接帶動季節性用工數十人,讓企業盈利的同時也帶動鄉親們提高收入。
無論是在葡萄酒生產線上工作的劉莉,還是在葡萄種植基地中勞作的張彩霞,都是葡萄酒產業集群建設過程中帶動起來的農戶。在寧夏,這樣被葡萄酒產業集群帶動起來的農戶約7萬戶。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寧夏已經打造出整建制的紅寺堡區、閩寧鎮、昊苑村等移民聚居區發展葡萄酒產業,同時全自治區葡萄酒集群建設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酒莊+基地+產業工人”“酒莊+勞務公司+務工人員”等聯農帶農模式,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13萬個,帶動農戶的工資性收入達12.2億元,戶均收入1.7萬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葡萄酒產業集群項目為載體,著力推動葡萄酒產業全產業鏈升級、融合化提質,以集群優勢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將進一步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拓展農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