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星農業科技園對標荷蘭,采用了世界一流的設施和技術,打造高效、綠色、智慧農業進行的“跨界”嘗試。科技園總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占地3.3萬平方米,包含2.2萬平方米的番茄種植區,以及水培生菜區和育苗區,所用作物種子全部從荷蘭進口。
溫室入口處,穿戴上防護衣帽、進行手部消毒、戴上隔離手套,才能正式進入溫室大棚。初進水培生菜區,滿室綠色盡收眼底。一棵棵生菜“固定”在不同間距的鋁合金栽培槽上,有些栽培槽還在慢慢移動。
“我們采用的是全自動可移動式栽培槽,隨著生菜的生長,栽培槽會向前移動,為生菜生長留出合適空間。”極星農業總經理徐丹介紹,栽培槽的鋁合金材質能確保全年不間斷生產生菜,而且栽培槽有坡度,每5分鐘噴一次的營養液順坡流過生菜根部,多余部分還可回收,既節水,又能保證根部持續獲取氧氣。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生菜的產量,從播種到采收僅需6-7周,在2000平米的小天地,一年共計能產出生菜70萬棵,是國內傳統生菜產量的10倍以上。
進入育苗區,屋頂應用了散射玻璃,能使作物均勻受光,8個顏色不一的生菜品種盡在眼前,這是為全面掌握生菜生長規律進行的栽培實驗。潮汐式育苗系統、補光燈、幕布等技術的應用為苗圃創造出最佳環境,使育苗區一年可培育600-700萬棵苗。
踏入番茄區,每一株番茄高度相似、色彩鮮亮,整齊劃一地排列分布。每串番茄數量都在13個左右,且每個果實均重約20克。“番茄的味道來源于果柄,因此我們的番茄都會成串采收、帶柄售賣。”徐丹說這樣既能留味兒、又能留鮮。
在番茄溫室,不時有蜜蜂從蜂箱飛進飛出,它們是溫室最勤勞的“員工”——比利時熊蜂,58000株番茄的授粉全靠它們。熊蜂很“蠢”,不會交流、不會識別,見花就采,授粉順序與番茄開花順序嚴格一致,這樣番茄的大小、顏色、口感就能保持一致。熊蜂又是溫室里最寶貴的‘員工’,對農藥十分敏感。
每一排番茄上側都懸掛著一條黃色膠帶,用來防治番茄最常見害蟲——喜歡黃色的白粉虱。同時,溫室屋頂設有防蟲網,封閉、可控的環境使整個溫室沒有害蟲,100%無需噴灑農藥,為熊蜂存活創造最佳環境。熊蜂也成為溫室的“質量監督員”,為消費者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行走在每個溫室,可以發現工作人員聊聊無幾,而幕布、補光、噴霧、制冷、澆灌等系統一應俱全。徐丹講解到,溫室已基本實現全自動、智能化管理,除栽苗、繞蔓、修葉、落蔓、采摘之外,幾乎不再需要操作工人。“智能指揮”各系統的自行運轉,為作物生長創造穩定的環境,只要有互聯網,不管身處何地,都能對溫室遠程管理。
該產業園我們還實現了CO2的回收利用。設備間的燃氣鍋爐白天燃燒產生熱和CO2,把CO2輸送到溫室,供作物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把熱儲存,供晚上對溫室加溫,鍋爐白天燃燒、夜間關閉,最大化節約了能源。溫室安裝了遮光、保溫雙層幕布,夜間若需對作物補光,我們會拉上遮光幕布,實現100%遮光,確保對外界生態環境不造成任何影響。極星是國內首個承諾補光時進行遮光的。極星人用科技手段和責任之心,踐行著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承諾。
此次活動主題為“種子力量——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行動”環保論壇暨環保生態實踐”。同步開展了環保講座和種植體驗等活動。一同學習考察的還有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公益合作部部長王希宏、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經濟合作部副部長辛鵬達、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社會貢獻部高級主管姜云琴,環保專家學者,綠色啄木鳥志愿服務中心等環保社團組織代表以及在京大學生志愿者代表和記者等。
文章來源:北京綠色啄木鳥志愿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