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丹東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的草莓大棚里,熱浪裹挾著甜香撲面而來。眼下,這一季的草莓已進入成熟末期,種植大戶康杰在育苗區忙得熱火朝天。
“今年這7座大棚的草莓可太爭氣了!”康杰直起腰擦了把汗,眼里滿是笑意,“村里的線上銷售真給力,粗算一下今年能掙到60萬元。這不,我正趕緊把下一年的苗種出來!”
這些承載著致富希望的大棚,并非康杰自家的,而是來自雞冠山鎮陡崗子村、薛禮村等周邊5個村莊的“飛地棚”。
2024年,岔路村全村739戶2173人,人均收入達到2.3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150萬元。曾經窮得出名的岔路村,憑借發展“飛地經濟”,如今已成為產業致富帶頭村。
“今年是岔路村發展‘飛地經濟’的第七年。從吸引兄弟村以‘飛地’形式落戶,到現在與企業合作開發高端市場,穩扎穩打,才有了岔路村的今天。”村黨總支書記郎慶利告訴記者。
一切還要從7年前說起。2018年,鳳城市委、市政府拿出200萬元全力支持岔路村發展產業。村里先后開了5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經費的使用,關鍵時刻,郎慶利請來農業專家“把脈”,確定發展小漿果產業。
說干就干!370萬元投下去,15座高標準溫室大棚拔地而起。郎慶利帶著村“兩委”當起“服務員”,三天兩頭往城里跑,把種植專家“綁”到地頭指導。第一年,村集體收入33.9萬元,村民增收200多萬元,窮山溝里飄出了漿果香。
岔路村的小漿果種出了名氣,同批拿到經費的兄弟村卻犯了難:有的沒技術,有的缺銷路,產業發展遇阻。郎慶利介紹:“當時就有兄弟村聯系我,說能不能以‘飛地’形式投資岔路村,抱團造‘大船’,我覺得可行就應下了。”于是,“飛地經濟”在山溝里生根開花。
2019年,11個臨近村帶著470萬元“投資”岔路村,240畝土地上又立起29座大棚。大營村負責人算了筆賬:“投入50萬元建大棚,每年穩拿5萬元收益,比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強多了!”而岔路村也沒閑著,自籌200萬元建了400噸冷庫,冷鏈物流一打通,小漿果坐著貨車跑遍全國。
這種“你投資我經營、你省心我發展”的模式,帶來的影響如同漣漪般擴散。如今,已有周邊21個鄉鎮的30個村在岔路村設立“飛地”,小漿果種植基地總占地面積近1000畝,年產漿果310噸,銷往全國各地。
村民周成福站在新房前,笑得合不攏嘴:“以前外出打工,風吹日曬還掙不到錢。現在包了兩座草莓棚,一年穩賺十來萬,年底還有村集體分紅!”
市場瞬息萬變,岔路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2024年,村里出產的紅、白、粉、橙、黑五色“巢仁”彩莓推上了高端市場,電商訂單像雪片般飛來。截至2025年4月,彩色草莓銷售額已突破500萬元。
如今,郎慶利又盯上了“七彩草莓”:“市場跟風快,咱得提前幾步布局,讓‘巢仁’彩莓永遠走在前面!”
岔路村的成功,成為丹東市發展“飛地經濟”的一個縮影。全市依托跨鎮跨村產業聯合黨委,打出“土地+資金”“經濟強村+經濟弱村”的“組合拳”,58個小漿果產業園區拔地而起。